傳承歷史記憶 書寫青年擔當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87周年,銘記歷史、捍衛(wèi)真相,他們或是作為幸存者后代接替先輩發(fā)聲,或是將傳承這段國家記憶當作使命,或是跨越國界把歷史真相講給世界聽,他們共同書寫著這段歷史傳承中的青年擔當。也正因為他們,這段承載了家族傷痛、民族之殤的世界記憶,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正義之聲、和平之聲歷久彌堅。
幸存者后代,這個身份責無旁貸
絲帶拉動,幕布降下,站在習近平爺爺和夏淑琴奶奶身邊,一起為“國家公祭鼎”揭幕……2014年12月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一幕,在13歲少年阮澤宇日后的記憶中,越來越清晰。
2014年12月13日,阮澤宇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祖爺爺阮家田的名字刻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的遇難者名單墻上,而那場浩劫發(fā)生時,三爺爺阮定東還是襁褓中的嬰兒,“祖爺爺被日本兵刺成重傷,仍然把三爺爺緊緊抱在懷里?;氐郊胰旌螅鏍敔斁腿ナ懒??!奔覈o密相連,阮澤宇感覺身上比其他人多了一份責任與擔當。2020年,阮澤宇考入東南大學醫(yī)學院,和曾是軍醫(yī)的“三爺爺”走上了同一條道路。大二暑期實踐,他帶著同學一起去阮定東家聽他講述那段歷史,記錄本上寫得密密麻麻,“我想更加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我要把它傳承下去,責無旁貸。”從稚氣未脫的少年成長為意氣風發(fā)的大學生,阮澤宇說他會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未來成為一名醫(yī)者,救死扶傷,守護和平。
如今,阮澤宇已是東南大學醫(yī)學院的一名學生為“國家公祭鼎”揭幕的那一刻也時常出現(xiàn)在夏淑琴老人的眼前。1937年,全家9口人中7人慘遭日軍殺害,8歲的夏淑琴身中3刀昏死過去才幸免于難。半個多世紀后,她成為戰(zhàn)后首個赴日控訴日軍暴行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外婆一直很勇敢,但戰(zhàn)爭帶給她的傷害太大了。”后人與幸存者朝夕相處,對戰(zhàn)爭創(chuàng)傷體驗更有“切膚之痛”,曾陪伴夏淑琴赴日的夏媛,這些年目睹外婆帶著創(chuàng)傷不斷發(fā)聲,也看著老人不可避免日漸衰老,從默默跟隨左右到主動參與其中,2022年8月,夏媛和兒子李玉瀚共同接過了傳播歷史真相的接力棒,成為首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她參與《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有聲讀物的錄制,加入“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在不同的場合一遍遍把這段沉痛的家國記憶告訴給更多的人,她和兒子一起對已經(jīng)95歲的老人說:“你說不動了,我們替你去說,不要擔心?!?/p>
夏媛是首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和夏媛同為首批“傳承人”的還有幸存者馬秀英的曾孫女馬雯倩。這些年里,這個“95后”姑娘探望過很多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還和大學學妹一起拍攝并制作“南京大屠殺微紀錄片”,更身穿象征著紫金草的紫色馬甲,無數(shù)次穿梭于紀念館的各個角落。有一回,她像往常一樣告訴參觀者們自己的身份,講述曾祖母的歷史記憶。講解完,一個年輕人遞上紙筆問馬雯倩能不能簽個名,“他說想像我一樣,以后也能為傳承這段歷史做些什么,那一刻,我的使命感更加強烈了”。從大學編導專業(yè)畢業(yè)后,馬雯倩選擇成為一名自由攝影師,除了堅持多年的志愿講解,只要紀念館有活動需要協(xié)助拍攝記錄,她就二話不說拿起相機趕到現(xiàn)場,“我是祖奶奶帶大的,她走的時候一直握著我的手,我一定會守護這段不能忘卻的記憶”。
馬雯倩參加“燭光祭”活動歷史的見證者終將離開,截至目前,由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xié)會登記在冊在世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32人,但傳播歷史真相的接力棒不會掉落,2022年至今,“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總數(shù)增至32人,他們多是幸存者家庭的二代、三代甚至四代。不斷變小和持續(xù)擴大的兩個“32”,一個又一個家庭為傳承歷史記憶做出努力,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用實際行動接替先輩,將歷史告訴世界,讓過去警示未來。
只要是中國人,就有使命感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和著鏗鏘有力的誦讀,著名詩人馮亦同所作的《和平宣言》響徹云霄。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成為那段歷史的講解員,“12·13”不只是一城一地的受難日,它連接起了更多人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霍浩輝曾連續(xù)三年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領誦《和平宣言》2014年12月13日,當時還在南京一中讀高一的霍浩輝第一次站在紀念館廣場上,領誦《和平宣言》。盡管早已對這240字熟稔于心,但那一刻洶涌而沉重的情緒襲來,他無法平靜,想到國家和先輩遭受的苦難,霍浩輝感覺“從那刻起心里就埋下了種子”。連續(xù)三年在國家公祭儀式上的領誦經(jīng)歷深深影響和激勵著他,盡管早已把領誦的接力棒交到了學弟學妹的手中,卻從未有一刻卸下“傳承”的責任。把民族的苦難銘刻于心,把和平的愿望付諸于行,英國留學畢業(yè)后他毫不猶豫地回到南京,進入南大讀博繼續(xù)深造,他說未來想成為一名教師,通過言傳身教講述南京故事,傳承歷史記憶。
曾因戰(zhàn)爭而蒙難,今因和平而閃光,2017年,南京成為中國首座、世界第169座國際和平城市。前不久,南大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博士生和煦參加了“感恩·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和平徒步活動,沿途為大家進行講解?!斑@是最近一次參加相關的活動,但要說印象最深的還是兩年前的那次展覽?!?022年5月18日,“寧在——南京·和平城市記憶設計展”在紀念館開展,和煦全程參與了策展與布展。他和團隊在名為“無名之物”的展區(qū)里專門設置了一個高度、寬度與紫金山上的碉堡一致的裝置,伴隨著槍炮聲,側面的墻壁不斷震動,模擬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期間戰(zhàn)士們在碉堡內(nèi)的生存環(huán)境,向保衛(wèi)城市的英雄致敬。“展覽的初衷就是我們嘗試換一個角度,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讓大家感受城市日常風景中蘊含的和平記憶,用更能與年輕人對話的方式,激發(fā)、升華他們內(nèi)心的和平體驗,更加珍愛和平?!毖巯拢挽闩c團隊正投入小粉橋街區(qū)的改造中,未來這里或將打造成和平街區(qū)。
和煦與團隊布置“寧在——南京·和平城市記憶設計展”位于小粉橋1號的拉貝故居,曾是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約翰·拉貝的住所。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楊雅麗從2018年起開始關注安全區(qū)難民收容所這個課題,她曾在導師帶領下,挖掘出一大批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圍繞在拉貝身邊,守護與救濟難民的中國同胞。打撈真相、捍衛(wèi)和平的接力棒已經(jīng)傳到了年輕一代的手中。去年9月,楊雅麗積極爭取到了前往日本名古屋市愛知大學,參與博士雙學位項目的學習機會。
楊雅麗曾多次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一年,她一頭扎進當?shù)氐膱D書館、檔案館,深入搜集歷史資料,發(fā)現(xiàn)了一些曾目睹南京大屠殺的日本記者的回憶錄,還與《朝日新聞》資深記者上丸洋一深入交流,嘗試了解和揭示更多歷史真相?!懊看斡腥藛栁沂亲鍪裁吹模叶紩f我是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并把這段歷史告訴全世界?!比缃瘢瑮钛披愐鸦氐絿鴥?nèi)繼續(xù)學業(yè),她說會嘗試翻譯和引進上丸洋一的新作《南京事件與新聞報道:記者們寫了什么、沒寫什么》,為南京大屠殺史的研究盡一份力?!皞€人力量雖小,但我不會放棄。期待能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這一研究領域,共同探索歷史真相,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和平的未來。”
過去,他們走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未來,他們又都走在同一條路上。
向世界傳播真相,更是匯聚和平之聲
11月23日,中國幸存“慰安婦”生活現(xiàn)狀紀錄電影《三十二》《二十二》在日本首次公開自主上映?!拔蚁仁桥牧恕度罚?014年1月1日,我們開始《二十二》的調研,尋找這些老人。這些年間,片中受害老人已全部離開,在銘記的同時,我慶幸用紀錄片這樣的載體,把她們都留在畫面里,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看到她們。”“80后”導演郭柯曾帶領團隊走了5個省29個地區(qū),搶救性地完成了《二十二》的拍攝。
郭柯帶領團隊搶救性地完成了《二十二》的拍攝2017年8月14日,世界“慰安婦”紀念日當天,《二十二》在國內(nèi)公映,這部記錄歷史的電影也創(chuàng)造了歷史,僅上映兩周,即成為國內(nèi)首部票房破億元的國產(chǎn)紀錄片。“對我來說,拍攝了《二十二》是這些年里最重要的事?!惫抡f,歷史永遠在那里,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關注和推動,“勿忘歷史、呼吁和平,這是我們這一代人該做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7年起,《三十二》《二十二》先后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法國、韓國和中國香港地區(qū)陸續(xù)上映,引發(fā)全世界對“慰安婦”問題的廣泛關注以及對戰(zhàn)爭的深刻反思。而無數(shù)年輕人更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自發(fā)參與“帶她走世界”活動,他們佩戴紀念幸存者的少女像紀念章,走到世界各個角落,呼吁大家勿忘歷史、珍視和平。
《三十二》和《二十二》的海報歷史罪行不容抹殺,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從一城一國記憶上升為人類共同記憶,南京大屠殺這段悲愴的歷史,正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被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士了解和傳遞。而他們中的很多年輕人選擇走進紀念館,走進這一堂關于和平的“歷史課”。截至2023年3月,紀念館就已匯聚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400位紫金草國際志愿者,這些年輕人用自己的特長和語言,通過志愿講解、翻譯史料、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等多種方式,向世界講述南京歷史,傳播和平之聲。
每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董戴維就會把微信頭像換成黑白色,以此表達緬懷。2019年,他在老師推薦下,成為紫金草國際志愿者。他了解到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家族與國際友人約翰·馬吉家族的命運勾連,在個人社交媒體發(fā)布視頻《1937—2021,馬吉與夏淑琴兩個家族的命運與共》,引起了熱烈反響。今年9月,董戴維參加了“唱響和平,播種未來”活動,并在紀念館尾廳鐫刻著來自中外各界人士參觀感言與對和平美好寄語的“和平墻”前,向在場觀眾分發(fā)以和平為主題的明信片,邀請大家共同書寫關于和平的心聲與祝愿,“我愿把南京大屠殺歷史講給更多人聽。當我們哀悼并且銘記時,便會對生命多一份敬畏,對和平多一份珍重。”
作為紫金草國際志愿者,他們都是故事的講述者、歷史的傳承者、和平的播種者?!拔覐男【土私饽暇┐笸罋⑦@段歷史,對這段歷史感同身受,因為韓國有著同樣悲慘的經(jīng)歷。特別是來南京參觀紀念館后,感到觸目驚心,這讓我有了要做些什么的強烈意愿。”來自韓國的李度憲談及參加紀念館的書法沙龍活動,通過筆墨書寫,傳遞和平愿景;逢年過節(jié),他也在紀念館為世界各地的參觀者提供志愿講解。如今,即使已返回韓國工作,李度憲也沒有忘記自己紫金草國際志愿者的身份,一有機會就會向身邊的人講述那段歷史,“紫金草優(yōu)秀國際志愿者的身份是我永遠的勛章,未來,我將繼續(xù)用自己的行動,為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呼吁和平貢獻力量?!?/p>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