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古畫,打開了一扇認識運河的窗口;一次考證,開啟了一段追尋運河的旅程。陳克,土生土長的天津人,天津博物館原黨委書記、研究館員,原本專注于天津近現代史研究,卻因一場政協交流活動中偶遇的一幅畫作,與大運河結下不解之緣。
"北京通州的同仁送給我們一本《古韻通州》,書中提到潞河督運圖描繪的是通州風貌。"陳克回憶道,"但這幅畫我們天津歷史博物館此前就用于古代史陳列,一直認為是最早反映天津城市面貌的古畫。"帶著歷史學者的嚴謹,陳克開始了深入考證。畫中的皇船塢、炮臺位置,以及鹽坨地,都印證著這幅畫作記錄的是天津的歷史場景。一篇考證文章的發(fā)表,引發(fā)了學術界長達十幾年的討論。
從此,陳克以全新的視角審視這座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的城市。三岔河口的奔流,訴說著千年漕運的繁忙;兩岸林立的商鋪,見證著南北商賈的往來;街邊的小吃攤,傳承著千年的生活況味。"鹽商帶來了財富,讓天津的經濟繁榮起來。"陳克說,"各地商幫在天津設立會館,帶來了多元的文化交融。"
讀萬卷書,還要走萬里路。退休后的陳克,和好友趙永強一起,自駕踏上了尋訪運河的旅程。從杭州到北京,他們走訪了運河沿線的每一座城市。在南旺,他們踏過泥濘尋訪古運河河道;在揚州,他們與當地教授探討園林文化。一路走來,陳克發(fā)現運河不僅是一條運漕糧的水道,更是連接南北的文化紐帶。
看到其他城市對運河文化的重視程度,陳克心生感觸。為了填補天津運河研究的空白,他和同仁們用兩年多時間合作撰寫了《天津運河文化史》,該書被列入2021年度天津市重點出版扶持項目。"我已經退休十幾年了,正好給年輕一代提供一些研究資料。"陳克說。
站在三岔河口,望著奔流不息的河水,陳克感慨道:"學術研究無止境,這只是一個初步的入門。對運河文化的研究永遠在路上,這座城市的未來大有可期。"
一條古老的運河,串起了城市的過去與未來;一位執(zhí)著的學者,用腳步丈量著千年文脈。陳克的運河之旅,仍在繼續(xù)。
相關閱讀: